背景:

大学 - 中国 - 书籍 - 教育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

点击量:220

试读量:0

购买量:0

分类:教育

字数:0

开本:16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9日

作者

+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目录

+

《 教育的真谛 》 第1部分

第01卷 “伪知识”阶级 / 145

第01卷 我们的信条 / 180

第01卷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第01卷 ――给正之先生的信 / 182

第01卷 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第01卷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第01卷 十二个字的理论

第01卷 ――致吴树琴 / 190

第01卷 填鸭教育 / 191

第01卷 我之学校观 / 177

第01卷 教育与科学方法 / 173

第01卷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第01卷 ――出头处要自由 / 154

第01卷 追求真理做真人

第01卷 ――致陶晓光 / 156

第01卷 育人篇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

第01卷 以教人者教己 / 161

第01卷 教学合一 / 163

第01卷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166

第01卷 育才十字诀 / 192

第01卷 育才二十三常能 / 194

第01卷 民主篇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1

第01卷 ――致业勤 / 232

第01卷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第01卷 ――致潘一尘 / 233

第01卷 育才三方针 / 235

第01卷 民主的儿童节 / 236

第01卷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 238

第01卷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第01卷 人生最大的目的还是博爱

第01卷 儿童教育的任务

第01卷 儿童科学教育 / 225

第01卷 平民教育概论 / 199

第01卷 普及什么教育 / 208

第01卷 怎样培养普及教育的人才 / 2

第01卷 文化细胞 / 211

第01卷 民主教育 / 213

第01卷 民主教育之普及 / 215

第01卷 儿童教育篇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

第01卷 创造的儿童教育 / 219

第01卷 ――致陶宏 / 245

第01卷 学做一个人 / 143

第01卷 实践篇实践篇教学做合一 1

第01卷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 50

第01卷 谈生活教育

第01卷 ――答复一位朋友的信 / 52

第01卷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 55

第01卷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

第01卷 ――给全体同学的信 / 57

第01卷 从野人生活出发 / 59

第01卷 以大自然为生物园

第01卷 生活教育之特质 / 47

第01卷 生活即教育 / 41

第01卷 教学做合一 / 3

第01卷 行是知之始 / 6

第01卷 答朱端琰之问 / 8

第01卷 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

第01卷 ――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 1

第01卷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 21

第01卷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 33

第01卷 实践篇 生活即教育 39

第01卷 ――致台和中 / 60

第01卷 仍在不辍研究中的“活的教育”

第01卷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 65

第01卷 创造的教育 / 117

第01卷 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

第01卷 ――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

第01卷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

第01卷 ――答石民佣等的信 / 127

第01卷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 1

第01卷 求真篇 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1

第01卷 每天四问 / 133

第01卷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第01卷 教育的新生 / 112

第01卷 实践篇 社会即学校 87

第01卷 谈社会大学 / 89

第01卷 生活即教育(节选) / 92

第01卷 创造的教育(节选) / 95

第01卷 中国大众教育概论 / 96

第01卷 创新篇 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

第01卷 创造宣言 / 101

第01卷 新 教 育 / 105

第01卷 学生的精神 / 141

摘要

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长江文艺出版社“大教育书系”序言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在变化着。比如,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教学的流行,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当粉笔距离我们的讲台渐行渐远,未来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否也会逐步让位于电子书籍?甚至,翻译机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沟通时,语言教学是否也可能变得不再重要?这些已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改变,让我们的明天变得不可预知。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规律可循。所以,无论我们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学记》,还是读近百年来的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总觉得是那么亲切,离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那么近。所以,我们只需稍稍去芜取精,就能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原理再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发现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年来中外教育家的杰出著作,仍然活在当下,仍然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大教育书系”,正是围绕后者而努力。
  最初看到“大教育书系”的选题策划,是在年初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选题论证会上。坦率地说,当时的感觉不是很好。认为主题不够突出,选择人物看不出逻辑,选择标准不够清晰,而且大部分书是重新出版。
  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尹志勇来信告诉我,其实,“大教育书系”有自己的主题和逻辑。之所以命名为“大教育”,首先是选择教育家的范围之大。书系将遴选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外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作或新作,梳理中外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并展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是读者群体之大。书系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中小学老师的教师培训,阐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优秀教师。二是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影响父母,使父母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交往合作,学做现代公民。一句话,是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至于选择的标准,他们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作者具有足够影响力。所选作者应该是国内外被公认的教育名家,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蒙台梭利等。二是突出实践性。所选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具有可操作性,在作品风格方面,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创新性。在遴选经典的同时,也推出当代在教育理论或实践方面有一定建树、观点新锐、富有探索精神且得到公众认可的作品。
  所以,虽然我在作这序之时,尚无法看到书系的全貌,也无法估计书系的最终体量,但是能够感觉到出版方用心良苦,感觉到他们的宏大愿景。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是为序。
  朱永新
  2013年6月6日
  教育家的品质与土壤(序二)
  对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显然是一个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叶圣陶、黄炎培、经亨颐、钱穆……6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直还影响着我们,他们思想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20世纪下半叶则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教育家,连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呼吁“教育家办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推出了诸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类的举措。
  蔡元培、陶行知们当然不可再生,所以,人们呼唤教育家,其实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说到教育家的品质――也可以换一个词,叫“素养”――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统一,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来规定。但关于“教育家”,总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的。
  在我看来,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他除了应该拥有爱心、理想、激情、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码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质。纵观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家,我认为,他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品质――
  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教育家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
  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严复、蔡元培,还是张伯苓、晏阳初,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更是不可能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缺乏的思想素质。
  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的确,就学养而言,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蔡元培式的校长、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或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了。这也是我国60多年来至今没有涌现出一流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是一棵“文化大树”。回望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养堪称“百科全书”。他们往往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那时候,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或者说一个大学教师去教小学,进退自如――一来不存在知识的障碍,二来社会也不会认为有什么怪异。因此当时所有大教育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巨人。因为只有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峰,才可能有恢宏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