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大学 - 中国 - 书籍 - 军事

越南密战: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

越南密战: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

钱江

点击量:263

试读量:1

购买量:0

分类:军事

字数:0

开本:16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04日

作者

+
钱江,1954年12月生于北京,在上海长大。“文化大革命”中为内蒙古建设兵团知青。1977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当过体育记者、编辑。198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学位。1991-1992 年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乒乓外交幕后》《美国首都华盛顿》《邓小平与中美建交风云》《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等著作。现为《人民日报》记者。

目录

+

《 越南密战: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 》 第1部分

第01卷 风云骤起印度支那

第02卷 联络代表罗贵波受命入越

第03卷 毛泽东和援越抗法决策

第04卷 组成中国军事顾问团

第05卷 中共中央的期望

第06卷 陈赓秘密进入越南

第07卷 中国军事顾问团奔赴战场

第08卷 调整战役方向

第09卷 边界战役获得全胜

第10卷 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同时展开

第11卷 巴黎,临危拜将塔西尼

第12卷 红河中游战役

第13卷 红河三角洲拉锯战

摘要

  前  言
  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
  文 庄
  读书读史读自己,细读描述自己亲身所见所闻的文字最让人动情,让人回思不已。也许可以这样说,我是当代中国和越南关系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国独立战争,随后又曾作为中国顾问团的一员,亲身经历了从边界战役到奠边府战役期间中越两国相互支援、共同奋斗的战斗生活。《越南密战》(初版书名为《秘密征战》)一书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我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从作者的采访开始,一直到书稿摆到案头。原以为战争烽烟远去,尊敬的首长陈赓、韦国清、罗贵波、梅嘉生……还有敬爱的胡志明主席等渐次乘鹤仙去,那场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往事也将淡化。但是这部书将我带回那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伟大战争,又使我想起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历史之所以动人心魄,在于通过它能够加深对现实的认识,能够激发一代又一代生活的开拓者总结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
  往事值得回顾与思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本土刚刚摆脱德国法西斯的桎梏,即派遣远征军涉渡重洋,于1946 年对印度支那三国发动侵略,意在恢复老牌帝国的殖民统治。这真是历史的悲剧。当时,胡志明已领导越南人民建立了独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和他的战友们不屈服于法军武力,率领人民抗击侵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法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四年,法军全面进攻,力图一举消灭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越军从全面防御、撤退,到逐渐在山区稳住阵脚,建立起根据地,逐渐削弱法军,到后来与法军打成相持局面。在此期间,中国正在进行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因此越南人民军独力支撑抗法战争。他们以落后的装备抗击法军,以游击战消耗法军,书写了越南反殖民主义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使越南抗法战争面临重大转机。胡志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派遣特使前往中国求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即决心援助越南取得抗法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先后派出联络代表罗贵波、中共中央代表陈赓,以及以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北部,协助越方进行了从边界战役、红河中游战役到西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特别是在举世闻名的奠边府战役中,在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下,越军全歼法军精锐部队1.6 万人,使之遭受其亚洲殖民史上最大的失败,从而被迫同意撤军,承认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独立。越南抗法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越南密战》再现了这段历史。
  越南抗法战争前后八年,据我所知,钱江写作此书,前后也正好八年。20 世纪80年代后期,钱江任《人民日报》驻云南首席记者,对中越关系有所接触,后来他将这种接触转为深入、持久的研究。我们就是在这时相识的。前后八年中,钱江的工作多次变动,但他始终坚持研究和写作。在作为中国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研修之时,他还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查找有关档案资料。到后来,他已经说得上是关于这段历史的专家了。
  我的家乡在云南,我早年投身进步学生运动,1946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当时环境恶劣,我的身份已经暴露,乃接受地下党的指示,与妻子叶星(杨月星)一起来到了中越边境。不久又来到越南,我的组织关系也转入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我们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越南抗法战争,不惜在越南的土地上洒尽自己的热血。从此,我的一生都与中越关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了。1950 年初罗贵波来到越南,我很快转到中国顾问团工作,担任他的越南语翻译,我们在一起整整工作了八年,直到他首任中国驻越南大使的任期结束离开河内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我和胡志明主席有过很多接触,他关心我的成长,使我毕生难忘。胡志明主席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越中友谊千秋大业的奠基者。
  在这场战争中,中越两国战友用青春和鲜血凝成了最令人珍视的友谊。在胡志明领导下,越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战斗取得了最后胜利。仅在奠边府战役中,就有3000 多名越军战士捐躯疆场。同时,胜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援助。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军委彭德怀元帅、粟裕大将关注着各个战役的全过程,与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中越双方反复商讨,共同研究和制订战略决策、战役计划,甚至具体的战斗部署。大量的中国援越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军装和粮食等,通过边界源源不断地运往越南前线。中国承担起了越南抗法战争大后方的责任。本书的内容跨度从1949 年末至1954 年奠边府战役,详述了在此期间印度支那战场的发展和变化,越南人民军的成长、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征战经历,以及法国远征军在美国支持下强化战争的种种挣扎和失败,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战场形势和战争进程作了生动的阐述和描写。
  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战争中,中国军事顾问配备到越南人民军正规师营级以上单位(随后到团,后来在师一级配备顾问,对此本书都有详述),出生入死指挥战斗。即使作为顾问团首长的韦国清、梅嘉生将军也是这样,他们经常冒着法军的猛烈炮火和敌机轰炸亲临前线,协助越军总司令武元甲将军进行指挥。我的一些战友长眠在越南战场上,如今,他们的墓地上已经长满青草。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每当我想起这些,就觉得这实在是一段值得记录的珍贵历史。所以,我认为钱江为完成此书所作的努力同样值得称道。他收集、研究了许多材料,特别是及时地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包括罗贵波、梅嘉生、邓逸凡等当年军事顾问团的领导人,利用了当事人保存的珍贵档案和材料。他的勤奋、认真和执着,使我深受感动。因此,他请我来做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欣然从命。
  捧读之际,我深感本书特点首在翔实。作者使用的大量资料都尽可能通过采访加以印证或修正,务求准确无误,凡有引用都尽可能注明出处。这样做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二是全面。作者不仅从我方、友方的角度考察战争进程,还将视野进一步打开,从法方及法方之友方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这就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组成的,是两个对立面相互矛盾发展的结果,这是辩证法的一般法则。本书从两个对立面来进行叙述,亦是作者功力的体现。本书的特点之三是生动。作者将一位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和热情,与历史学家的深刻交融在一起,把一出波澜壮阔的现代历史剧写活了,的确引人入胜。掩卷之余,顾问团首长陈赓、韦国清、罗贵波、梅嘉生,还有胡志明主席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许多老首长、老战友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晃动起来。我深信,他们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亲手谱写的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篇章将永垂青史。
  我愿意向青年朋友们郑重地推荐这部书,请青年朋友们了解现代中越关系史是怎样发端和发展的。中越关系经历了曲折以后重归睦邻友好,今后还将怎样发展?我将希望寄托给青年朋友们。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从这场战争中走出,更重要的是,青年一代是我们伟大国家的未来。读史使人渊博,使人睿智。我国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我国有着众多的山水相连的邻邦,我国与邻国之间有着内涵丰富的相互关系史。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现实就是从历史中孕育而来的,而现实又在奔向明天。了解这些知识,倾听历史的声音,有助于青年一代在建设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过去的征战是为了和平,有和平的今天才有灿烂的明天。

  免费试读
  大将陈赓入越
  1950年6月中旬,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接连收到中央电报,命令他代表中共中央前往越南,帮助越军组织、实施边界战役。中共中央在6月18日给陈赓的电报中说:
  你去越南,除与越南方面商谈和解决若干具体问题外,主要任务应根据越南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地形、交通等项情况在内),及我们可能的援助(特别注意物资的运输条件),拟定一个大体可行的军事计划,以便根据这个计划,给予各种援助,分别先后运输各种物资,并训练干部,整编部队,扩大兵员,组织后勤,进行作战。这个计划,必须切合实际,并需越共中央同意。最近越共中央提出很多要求,并拟在1950年内组织与装备六个师约十万人的部队。我们觉得他们的要求缺乏周密的计划,似乎不很切合实际,难以行通,特别是目前的运输条件及越南的经济条件,在目前不可能组织这样大的部队。望你在越南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之后,和越共中央一道,共同拟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同时,应将我们援助他们的计划也加以拟定,报告中央批准后实行。
  战争环境中,情况瞬息万变。6月21日,罗贵波电告中共中央,在老街的越军缺乏粮食,难以实施原定作战方案,印支共中央和总军委决定暂时放弃老街战役,改而进行高平战役,争取在7月下旬开始。考虑到在云南整训的第308师对高平较为熟悉,拟将该师调往高平作战。
  接到这份电报的次日,6月22日,中共中央电告陈赓,要他准备尽快出发去越南协助组织战役。同一天,毛泽东电告广西省领导同志:“现在云南整训的越南部队约1万人,准备于12~15日由砚山启程,7月下旬到达靖西,并准备作战。请你们指示沿途给予帮助,并替他们选择集中地点,代为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该部队到达靖西后,如枪械军火有所不足,向你们要求补充时,你们应尽可能给予帮助。”
  陈赓行事果断,即刻确定了随同他赴越的工作班子。他们是:第4兵团宣传部部长曾延伟、兵团作战处副处长王振夫、兵团军械处副处长杨进、兵团机要处副处长刘师祥、第14军作战处处长梁中玉、后勤处处长张乃詹、副师长王砚泉、炮兵团团长杜建华。
  和陈赓一起去越南的,还有原边区纵队参谋长、36岁的黄景文和团政委黄为。这两位都是“越南通”。
  原来,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坚持敌后抗战的东江纵队主力由司令员曾生率领,经海路撤到山东烟台。中共中央指示,广东南路武装坚持粤桂边地区游击战争。1946年2月,由于受到国民党军压力,经中共南方局与越南党商洽,南路武装主力第1团由团长黄景文率领,大部入越整训,余部原地坚持斗争。
  黄景文率部入越后,曾协助越军在北江和海宁省与法军作战,得到越方称赞,为此黄景文于1946年10月被聘请为越南高级步兵学校(校址在义安省)顾问。黄景文化名“陈光”,刻苦学习,越南语水平明显提高。
  1947年,在越南整训的解放军部队于10月返回国内,于1948年初编入新成立的“滇桂边区纵队”(简称“边纵”),黄景文任一支队司令员。1949年7月,“边纵”改称“滇桂、黔边区纵队”,简称仍为“边纵”,庄田任司令员,林李明任政委,黄景文任参谋长。
  有这个背景,边纵参谋长黄景文入越自然顺理成章。据黄景文夫人李夏湘后来的回忆,陈赓组织入越工作班子的时候,黄景文主动请缨说:“请组织让我参加顾问团吧。我对越南的情况熟悉。”
  考虑到随行电台沿途要和中共中央、西南军区、在越南的中共联络代表罗贵波和第4兵团司令部这四个方面保持及时联系,刘师祥带上了三个机要员——傅孝忠、岳星照、延月庚。为了及时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还从兵团新闻科调来了机要员赵锡峰。
  一声令下,代表团成员齐聚昆明。
  第40师副师长王砚泉还在滇西南凤庆地区指挥剿匪作战,并且刚刚完成了对赴越军事顾问团干部的选派。待接到兵团命令急返昆明的电报,他就只有纵马飞奔了。赶到大理的时候,王砚泉遇见了要去昆明向军事顾问团报到的第119团团长田大邦,两人结成一路急如星火般来到昆明。陈赓一见王砚泉,大声说道:“回来得真快,跟我一块到越南去打一仗吧。”
  随陈赓出发的干部们都很愉快,几年来他们跟随陈司令员出征,捷报频传,信心十足。只是28岁的刘师祥原打算7月里和同在一个处的女机要员张瑞云结婚的,这下子婚期可就不知道要推到哪一天去了。
  陈赓细心地为印支共中央准备了礼物——从香港买来的一批收音机、手表和钢笔。他还为罗贵波带上了慰问品,加上别的,林林总总,足足用了20头骡子驮运。
  临行之际,陈赓的考虑颇为周到。6月28日,他致电中共西南局并中共中央,报告说:“我决定于7月5日由昆动身赴越,但我应以何名义去越,请即示之。”
  6月30日,他接到了中共中央复电:“陈赓到越可用中共中央代表名义。”陈赓的身份是“中共中央代表”,他被赋予全权,入越后即为中国派出的最高负责人,在必要时可代表中共中央作出决断。而罗贵波则是中共中央派往越南的联络代表。
  毛泽东对陈赓的军事才能完全信任,他同意越方改打高平的决定,于7月2日致电印支共中央说:“对高平的具体作战方案,等陈赓去后,由你们最后商定。以后如何作战,由你们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我们如有意见,仅供你们参考,因为你们比我们熟悉情况。”
  后来,陈赓的出发日期略有推迟。
  7月7日早晨,一列小火车静静地滑出了昆明火车站,向南驶去。车窗里,有人想贴着窗户往外张望,一看到路边有人,又急忙缩了回去。他就是陈赓。清晨,陈赓吻别了当年4月8日才出生的女儿小进。算起来,小女儿再过十天就过百日了。
  在一个警卫连护卫下,陈赓率随行人员乘坐滇越铁路小火车开始了他的秘密使命。
  陈赓确定战役意图
  1950年7月19日,陈赓踏上了越南国土。这天的陈赓日记分外生动:
  天气炎热,山高路窄,泥滑难行,有马不能乘,下山至清水河,已精疲力竭。今天算是付出了一点国际主义的代价。清水河为中越交界处,河上架有铁索桥,河岸法人筑有堡垒。过桥,越共派专员设亭招待,备有各种饮料及水果,饥渴至此,狼吞虎咽,也顾不得国际礼貌了。越共备有马车十余辆,把我们带到距清水河16里之小乡村宿营。此为越共专门设以招待我们的地方,招待甚周,只是吃喝均不同于我国,饶有趣味。稍事休息,即令代表团同志开展调查活动。
  一夜大雨。牙痛甚剧。
  按照事先安排,陈赓进入越南后径直前往太原印支共中央所在地。
  除了引导人员,越共中央还指派了三位青年妇女赶着两辆水果车随行款待。陈赓天性幽默,把这番招待称作“五小时一小宴,十小时一大宴,上马香蕉,下马柠檬,饭后咖啡,睡前菠萝”。他和大家一起赠雅号给三位女性,把她们分别叫作“柠檬小姐”“菠萝姑娘”和“咖啡大嫂”——这是陈赓初次入越旅途中颇为浪漫的插曲。
  入越后陈赓亲眼看到了战争对越南北方山区的严重破坏,看到了山民们极度贫困的生活。所以,陈赓对受到的款待颇不自安,请求免去。不过,他得到的回答是:“你初到越南,又是我们中央的贵宾。越北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并且是疟疾流行区,保证你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这样做是我们中央的决定,我们必须照办。”
  沿途走着,所到处与越方各级负责人交谈,走到河江与宣光之间的永绥时还接触了越军第165团部队。陈赓渐渐发现,越方干部对于即将进行的战役目的和自己想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他们很少谈论怎么去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争取战场主动权;谈论多的是如何攻占老街、如何攻占高平,着眼点是夺取城镇、夺取更多的地盘。
  对高平作战,陈赓形成了自己的想法。7月22日,陈赓就关于在高平地区作战问题发出电报,向中共中央报告:
  越军主力一部经滇、桂整训装备后,情绪甚高,但营以上干部实战指挥经验较少。据此,目前越北作战方针,应争取于野战中歼敌之机动部队,首先拔除一些较小的孤立据点,取得首战胜利,积累经验,提高与巩固部队情绪,争取完全主动,逐步转入大规模作战。对于越方决定打高平,建议采取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据点,取得经验,再夺取高平,并利于吸引谅山之敌,集中业经整训的部队,选择战场,歼灭谅山方向出援的法军机动部队。若谅山机动部队三至五个营被歼,则高平及谅山附近之若干据点均将便于攻占,越东北及越北敌我形势亦可大为变化。
  这份电报说明,陈赓腹案中的高平作战计划,是先打高平外围分散而孤立的据点,再用围城诱敌的办法创造战机,将法国援军歼灭于野外。
  同一天,陈赓还向罗贵波发了一个电报,请他重视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问题。
  毛泽东对高平作战至为关切,7月23日,他复电陈赓:“(一)你的几个电报均已收到。(二)越军高平战役甚为重要,请你自己并帮助越南同志充分研究情况,务作充分准备,确有把握,然后动手,期于必胜。此战胜利后,应估计老街之敌可能逃跑,因此越军要准备打第二仗,歼灭老街逃跑之敌。你在越南应帮助他们打几仗,打开一个相当局面。”
  在以后的几天里,毛泽东继续思考高平作战问题。7月26日,他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对陈赓的指示电:“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越军应先打小仗,逐步锻炼能打稍微大一点的仗,然后才可能打较大的仗。目前不要直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围城打援是适当的。”
  有了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发来的连续电报,陈赓心里就踏实多了。7月27日,是陈赓入越的第八天。这天,牙痛时时困扰他,双腿也很不带劲,他强忍着,在崎岖山道上走了30余公里,在专程赶来的印支共统战部部长范文同引导下,终于来到了位于宣光省山阳县以北12公里处的印支共中央所在地。胡志明和几位印支共中央委员,还有罗贵波迎出了山口。他们为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每人准备了一杯牛奶。
  胡志明和陈赓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就相识了。当时,胡志明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兼秘书,不时和正在黄埔军校学习的越南青年联系。陈赓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当连长,经常领受周恩来的指示执行任务。以周恩来、李富春等人为纽带,胡志明和陈赓相识了。陈赓还和胡志明一起,于1925年8月在广州参加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礼。此后岁月飞逝,1950年1月,他们终于在南宁久别重逢,陈赓为主人,胡志明为客人,两人于席间畅叙别情。半年以后倒了过来,胡志明在密林中期待着远方来客。此时,在越北古树成荫的山谷里,胡志明和陈赓见面后紧紧拥抱。
  当天晚上,陈赓要他的随行成员听取越军军委秘书主任杜得坚和总参谋部军官关于越北战局的介绍,他本人和胡志明谈了自己的看法:越军应该着眼于制造战机,歼灭法军有生力量,掌握战场主动权。而现在越军还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攻坚能力还不足,所以应当先打法军小据点,取得胜利,积累经验,然后逐步转入大规模作战。在目前情况下,原则上应该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在野战中大量消灭法军的机动兵力。实现了这一点,最后即能拿下高平、谅山等较大的据点。
       ……

  书摘插画

越南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