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大学 - 中国 - 书籍 - 伦理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陈来

点击量:238

试读量:0

购买量:0

分类:伦理

字数:0

开本:32

更新时间:2017年12月19日

作者

+
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

目录

+

摘要

文明起源与历史特性

20世纪晚期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将中国文明起源纳入和世界历史相关的框架中引出全新的认识。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中国文明的活动舞台,与其他文明相比,极为广阔;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其他文化相比,*为久远。中国文明起源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切的重要课题。在考古学、历史学的长足进展面前,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应当如何参与,并在吸收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成果的同时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是我自1990年代初以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考古学文化区域类型的建立,将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又将六大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系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系。在这样的视野之下,中国的东西两半分别与世界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连接,中国在人文地理上的此种态势和格局,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发展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古文明提供了基本的环境和条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考古学发展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进程,在由氏族到国家的转变、彩陶的产生、从红陶彩陶为主到灰陶黑陶为主等文化变化方面,东西方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像中国如此之大的文明体有始自百万年前而至今不断的文化发展大系,“从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到万年前的文明起步,从五千年前后氏族国家到国家的发展,再到早期古国发展为多个方国,*终发展为多源一统的帝国”。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中国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七八千年前的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农业已经不是所谓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由于黄土自肥的特点和作物耐旱的特性,在中原和北方,在主要使用石制农具、不依赖大河灌溉的情况下,已发展出集约化农业。因此,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相比,中国早期文明虽然也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但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早期文明不属于大河灌溉的文明,中国农业缓慢、稳步地积累的成长道路,也影响到它的文明的整个发展。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尤其是西周,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在文化上,礼乐文化成为这一时代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