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扎心大数据曝光:职场人平均27岁就当经理了

来源:公众号:伢伢有话说      点击量:687

前段时间看到领英的一项数据,是这么说的:职场人从普通员工升任经理的平均年龄是26.8岁,升任CXO/VP的平均年龄是40岁。

其中还提到,如果你27岁还处在最基础的岗位,就已经被同龄人抛弃了。

报告一出,网友们大呼:对不起,我拖后腿了。当然,这个数据的统计中也囊括了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名衔注水的情况。不过,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出色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抛开能力、家境等因素,想在27岁成为经理、40岁升任CEO、让自己快速成长,并非全无可能。

01 与其逃离舒适区,不如扩大舒适区

这几年,“舒适区”的概念相当流行,不少人高喊着“逃离舒适区”的口号,以期去尝试一些本不擅长的领域。

我的朋友Cici就是其中一员。

说起来她在影视宣传这一行里也是老人了,影视剧宣发的一系列流程,都是她手到擒来的事情。或许是遇到了职业天花板,或许是做的久了丧失了挑战性,在“舒适区”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Cici决定逃离出来,改行从事品牌的危机公关。

刚转行的时候,她那两个月甚至没睡过4小时以上的觉,有一次在地铁上睡着还坐过站了。为了赶上大家紧锣密鼓的工作进度,又是请教前辈,又是自己对着资料研读,还自嘲的说,高考的时候都没这么努力过。

说到这里,你大概会以为是一个从小白逆袭成大咖的故事。可惜生活不是电视剧,下了这么一番功夫,Cici工作上的回报收效甚微。一开始的冲劲被看不到结果的恐慌消耗掉了,一边努力,一边看不到未来让Cici很是苦恼,木讷与患得患失的感觉取代了曾经机智聪敏的她。

Cici不是没有努力适应过逃离舒适区的生活,她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她不够努力,相反,是因为她用力过猛。

用窦文涛的话来说:逃离舒适区是可以的,但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裆。

有人说,“逃离舒适区”本身意味着你再也不能回到舒适区,一下子由舒适区跳到恐慌区,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进而惧怕改变,惧怕尝试。所以说,逃离舒适区不适合大多数人,倒是容易引发反弹情绪。

冒然逃离舒适区是危险的,反之,先过渡到学习区,即便接触的是自己本不熟悉的事情,害怕失败,但害怕的程度尚在掌控范围,甚至小小的压力之下,能激发主动攻克难题的欲望。而如果一步迈到了恐慌区,巨大的不适感,自然而然会激起强烈的排斥反应。

正如窦文涛所说,“先跨出半步,仍然保持对新世界观望的姿势”。

逐步扩大舒适区,从相关领域的知识学起,用浸润式学习代替一步到位的做法。这样,更符合人的心理诉求。

02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如果有喜欢喝咖啡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luckin cooffee(以下简称“瑞幸咖啡”)横空出世。

这个昵称小蓝杯的咖啡,自打问世就盯着行业龙头星巴克的位置,瑞幸咖啡的CEO钱治亚也公开表示过,未来,瑞幸在中国的咖啡店数量将超过星巴克。

我发现瑞幸像极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侠客,上来就在江湖上放话说,要将功高盖世的武林盟主取而代之。

瑞幸把目标定得足够高,不是画饼也不是吹牛。而是应了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设置了很高的目标,最后完成的或许只是一个中等结果。可是如果把目标定在中等档次上,那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最差的一种。

事实上,瑞幸的确在以惊人的扩张速度让大家看到他的野心。彼时,作为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在中国拥有3400家门店,而截止7月底,瑞幸咖啡的门店数量已达到800余家,并宣称年底在全国把这个数字扩大到2000。

要知道,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你想去哪里。正如刘强东曾说,自己在办公室写过四个字:只做第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当你把目标定到行业最顶级的人或品牌时,你才会有一鼓作气的信心,一以贯之的决心。

03 做个自燃型的人

2007年,金山软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此后,金山总裁兼CEO雷军曾在节目中说,“我坚信因为我是金山总裁而被邀请,真心希望未来因为我是雷军,才有机会坐在这里”。

11年后,今年7月,小米在香港正式上市,此时,雷军的职务已然是小米创始人、董事长。

实际上,在雷军从金山辞职时,用家喻户晓形容他并不为过,他大可以享受睡后收入,没必要去创业尝试全新的领域。

在《干法》一书中,按物质燃烧性能将人分为了“自燃型”、“可燃型”和“阻燃型”的三种人。雷军显然属于自燃型的人,也就是永远充满能量,像旋涡一样把周围的人带动起来,这是企业最渴求的一类员工。

当雷军觉得在这个领域再钻研,也无法突破现在的成就时,他反而陷入了焦虑,一种无法获得学习渠道、害怕错过顺势而为的焦虑。于是,他决定投身全新的领域,用自燃型的工作风格,带动了周围的同事。

雷军平时身边常备一个笔记本,有了新想法就随时记录、马上解决,他在工作这件事上似乎是一个“永动机”,也正是自燃型的特质,在他的带领下,使“小米”摇身一变成为业界神话。

摆脱被动的等待领导分配工作,变成有主观能动性的去解决工作中的痛点,创造性的工作,在心态上改变对工作的认知,哪怕不喜欢,先一心一意的完成,得到好评之后,自然而然会获得信心,从而形成正反馈。

04 在领英的这项报告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结果:

从数据来看,约有97%职场人的人生转折点,从23岁后开始出现,27~30岁达到小高峰,31~35岁达到大高峰。

也就是说,出现转折点的峰值仅有2个。像J·K·罗琳在32岁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门罗32岁创办图书公司……他们的人生转折点都出现在大高峰时期。

20多岁,既是身体成熟达到峰值的时机,也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间。毕竟,最可悲的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本可以。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贝佐斯演讲中的话:我认为自己不会为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倒是那些想做但完全不付诸行动的事会一直煎熬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