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文明史 > 蔺相如
蔺相如 |
蔺相如,生卒年份不详。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外交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而彰显蔺相如人格魅力的是家喻户晓的“负荆请罪”故事。
完璧归赵
《史记》记载“完璧归赵”发生在赵惠文王十六年至十八年间。事件的起因为“赵国辍,谢秦不击齐。”因为苏厉的劝说,赵国停止和秦国结盟攻打齐国。此时,秦国国力已经超越赵国,秦国借要“和氏璧”来试探赵国国君,是否真的强硬,干预和秦国抗争。事情的大概是,赵国有一块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想得到它,与赵国商量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诡计,知道秦国不会兑现成诺言,于是抓着何氏璧准备撞墙,威胁道:要么用出土地城池换璧;要么他就撞墙壁碎人亡。秦王最终理屈词穷,就只得让蔺相如带着何氏璧返回了赵国。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渑池会盟是秦、赵两国政治外交上的一场较量。秦在对赵实行军事重压的同时又展开政治外交攻势,以期达到吞并赵国的目的。秦昭王提出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会盟时秦王以强凌弱,胁迫赵王鼓瑟且令记入秦史。蔺相如愤然而起,请秦王击缶,秦王怒而不允,蔺相如正气凛然迫使秦王击缶,亦令记入赵史。秦赵两国最终和谈成功,双方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由于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挫败了秦国的嚣张气焰,灭了秦国的威风,长了赵国的志气,因此此会盟历史上传为佳话。
负荆请罪
除了外交上的有勇有谋,蔺相如的个人品格也令人赞叹。最能体现他心胸宽广、当仁不让的应该是廉颇“负荆请罪“的那段了。蔺相如对廉颇的咄咄逼人处处退让,因为他目光远大,深知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对于个人私怨能忍则忍,不能因小失大,给强秦以可乘之机。
人物评价
辩证地看。正面代表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评价:“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反面评价有司马光在《廉颇论》中的评价:“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
总的来说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时势造就了英雄。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可磨灭、不可否认。在如日中天的秦王面前,有勇气完成自己的使命;再肆无忌惮的挑衅面前,有勇气去扳回国家的颜面;在骄傲的同僚面前,压制自己的怒火和无畏的勇气。蔺相如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拥有过人的才识,给后代留下了真正的精神财富。